-
-
倪光南:沒有核心技術,只能給國外企業當“馬甲”
2017年12月12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導的首屆中國網絡安全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發表題為《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主題演講。他表示,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是我國網信領域的一項重大任務。
來源:2017-12-19 01:33:21
-
-
AI遇上化學:“不可能”變為“可能”
8天完成688次化學實驗,7天研究1000種催化配方……人類夜以繼日多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人工智能(AI)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 “AI從一個研究領域變成了一類賦能技術。”在香山科學會議第768次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說,在化學領域,得益于AI的應用,化學反應預測與新化學物質的發現、化學試驗的自動化與智能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2024-12-23 15:23:50
-
-
“AI醫院”來了嗎?醫療創新“快”中要有“穩”
到醫院看病,迎面而來的可能是智能機器人;檢查結果出來,人工智能迅速給出診斷意見……隨著AI技術飛速提升,診療應用越來越廣。
來源:經濟日報2024-12-12 08:43:39
-
-
警惕!AI電子垃圾正在激增
近年來,人工智能(AI)加速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AI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汪鵬等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測算顯示,2020年至2030年,生成式AI帶來的電子廢棄物可能激增近1000倍。
來源:科技日報2024-12-04 10:08:32
-
-
AI遇上新質生產力 “1+1”如何大于“2”
“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1+1”如何大于“2”?持續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互融互促”——這是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給出的答案。 圍繞“人工智能”,烏鎮峰會舉辦了多場論壇,從AI(人工智能)負責任開發與應用,到相關技術創新治理,在一場接一場的交流對話中,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日漸清晰。
來源:2024-11-26 15:09:29
-
-
AI“雙刃劍”,我們如何應對?
今年10月以來,人工智能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其“雙刃劍”的特性。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因其在科學領域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雙重認可,這些成就不僅彰顯了AI在科學研究中的潛力,也預示著它在未來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國慶假期期間,AI技術因冒牌“雷軍”在社交媒體上的不當言論而遭到非議,再次引發了公眾對于AI安全性及倫理性的討論。
來源:2024-11-13 08:39:14
-
-
【LPS網絡研討會】聚焦AI深度融合企業管理,火熱報名中
來源:2024-11-12 16:44:31
-
-
今年秋招,你遇到“AI面試官”了嗎?
“AI面試官”是虛擬面試官形象。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與表情識別等先進技術,“AI面試官”能全面分析求職者的回答及行為表現,評判其與應聘崗位的契合程度。“AI面試官”正大量“上崗”,成為招聘新潮流。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11-08 10:33:48